git 相关保留最后一次提交操作
1 | git checkout --orphan latest_branch |
1 | git checkout --orphan latest_branch |
阿里的linux需要这个 (新版本可能不用了)
1 | dnf -y install dnf-plugin-releasever-adapter --repo alinux3-plus |
整理如下:
1 |
|
整理如下:
1 | curl -L "https://github.com/docker/compose/releases/latest/download/docker-compose-$(uname -s)-$(uname -m)" -o /usr/local/bin/docker-compose |
Dockerfile 中的 ADD
和 COPY
两个指令都用于将文件从主机复制到 Docker 镜像中,但它们之间有一些关键区别:
复制源文件类型:
ADD
:可以复制本地文件、远程文件(通过URL)、以及解压缩文件(会自动解压缩)到镜像中。COPY
:只能复制本地文件或目录到镜像中。不支持远程文件或自动解压缩。目标路径处理:
ADD
:如果目标路径不存在,会尝试创建目录。如果复制的是压缩文件,会自动解压到目标路径。COPY
:要求目标路径必须事先存在,不会执行自动解压缩操作。建议用途:
COPY
,因为它更明确和简单。ADD
。示例使用 COPY
:
1 | COPY ./sourcefile.txt /destination/ |
示例使用 ADD
:
1 | ADD https://example.com/file.tar.gz /destination/ |
总的来说,选择使用哪个指令取决于你的需求和是否需要额外的功能。通常情况下,为了保持 Dockerfile 的清晰和简单,建议使用 COPY
,除非你明确需要 ADD
的额外功能。
Docker Compose 中的 restart
选项用于定义容器在退出或停止后应该如何重启。以下是一些常见的 restart
参数及其含义:
**”no”**(默认值):表示不会自动重启容器。如果容器退出或停止,它将保持在停止状态,不会自动重新启动。
**”always”**:表示无论容器如何退出,都会自动重启。这意味着如果容器崩溃或被手动停止,Compose 会尝试自动重新启动它。
**”on-failure”**:表示只有在容器以非零退出状态(即失败)退出时才会自动重启。如果容器以零退出状态正常停止,则不会自动重新启动。
**”unless-stopped”**:表示容器会自动重启,除非你手动停止它。这个选项在大多数情况下是持久的,只有在你显式停止容器时才会停止。
**”on-abnormal”**:表示只有在容器以非正常方式退出时(例如,由于主机上的内存不足)才会自动重启。这个选项通常用于处理异常情况。
**”on-reboot”**:表示容器会在宿主机重新启动时自动重启。这可以确保容器在宿主机重启后保持运行状态。
“always” 和 “unless-stopped” 组合:可以将这两个选项组合在一起,以确保容器在退出时自动重启,并在手动停止时也重启。例如:restart: always
会一直重启容器,而 restart: unless-stopped
会在容器崩溃时重启,但在手动停止时不会重启。
这些选项可以根据你的需求来选择,以确保容器在各种情况下的行为是符合预期的。不同的应用场景可能需要不同的重启策略。
1 | import os |
将 Git 的默认分支从 “master” 更改为 “main” 是一项旨在促进包容性和反对历史上的种族主义和歧视的举措。下面详细展开一些背景和原因:
历史背景:在过去的几十年中,”master” 这个词汇在一些英语-speaking 地区被用来描述奴隶制和种族主义的历史。尽管 “master” 在软件开发上一直是一个常用的术语,但一些人认为它可能会引发不适当的联想,因此有必要寻找更中性的替代方案。
社会意识的提高: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对于不平等和歧视问题的意识逐渐提高。技术社区也逐渐认识到自己在促进包容性和多元化方面的责任。这一趋势使得一些开源项目和开发者开始审查他们的术语和约定,以确保它们不会传递不适当或冒犯性的信息。
倡导者的声音:一些倡导者和开源社区的成员呼吁将 “master” 分支更名为更中性的名称。他们认为这样的更改可以传递一个积极的信息,表明技术社区关心包容性和反对历史上的不平等。
平台支持:一些主要的代码托管平台,如 GitHub、GitLab 和 Bitbucket,已经采取了行动,支持将默认分支名称更改为 “main”。这些平台的决策对许多开源项目产生了影响,鼓励它们采用新的默认分支名称。
技术社区的改变:技术社区逐渐变得更加多元化,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们参与其中。改变默认分支名称是一种信号,表明技术社区愿意迎接各种背景的人,并创建一个更加包容和多元化的环境。
综上所述,将 Git 默认分支名称从 “master” 更改为 “main” 是一个符合现代社会和技术社区的举措,旨在创造一个更开放、包容和多元化的编程环境。这个更改强调了技术社区的关注点,包括反对历史上的不平等,并表明社区愿意采取积极行动来实现这些目标。这个决策并没有改变 Git 的核心功能,但它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即技术社区关心社会和文化问题,并致力于做出积极的改变。
Docker 镜像制作是将一个应用程序和其依赖项打包到一个可执行的文件系统中的过程。下面是制作 Docker 镜像的基本步骤:
创建 Dockerfile: Dockerfile 是一个文本文件,包含了构建镜像所需的指令和配置。你可以使用文本编辑器创建一个 Dockerfile。例如:
1 | # 使用一个基础镜像 |
构建镜像: 使用 docker build
命令来根据 Dockerfile 构建镜像。在终端中进入 Dockerfile 所在的目录,然后运行:
1 | docker build -t my-image-name . |
其中 -t
参数用来指定镜像的名称和标签,.
表示使用当前目录中的 Dockerfile。
等待构建完成: Docker 将根据 Dockerfile 中的指令执行构建过程。这可能需要一些时间,取决于镜像的大小和指令的复杂性。
使用新建的镜像: 构建完成后,你可以使用 docker run
命令来创建一个基于该镜像的容器并运行应用程序:
1 | docker run my-image-name |
这只是一个简单的示例,实际的 Dockerfile 可能会更加复杂,取决于你的应用程序和依赖项。在制作镜像时,你可以根据应用程序的要求来添加更多的指令,如安装软件包、配置环境变量等。
请注意,制作 Docker 镜像需要一定的 Docker 知识和命令行操作经验。如果你是新手,建议查阅 Docker 的官方文档以获取更详细的指导。
1 | apt-get update \ |
1 | func main() { |
golang 100 true
在同一个 const group 中,如果常量定义与前一行的定义一致,则可以省略类型和值。编译时,会按照前一行的定义自动补全。即等价于
1 | func main() { |
1 | func main() { |
编译失败:cannot use M (type int32) as type int in assignment
Go 语言中,常量分为无类型常量和有类型常量两种,const N = 100
,属于无类型常量,赋值给其他变量时,如果字面量能够转换为对应类型的变量,则赋值成功,例如,var x int = N
。但是对于有类型的常量 const M int32 = 100
,赋值给其他变量时,需要类型匹配才能成功,所以显示地类型转换:
1 | var y int = int(M) |
1 | func main() { |
-128
int8 能表示的数字的范围是 [-2^7, 2^7-1],即 [-128, 127]。-128 是无类型常量,转换为 int8,再除以变量 -1,结果为 128,常量除以变量,结果是一个变量。变量转换时允许溢出,符号位变为1,转为补码后恰好等于 -128。
对于有符号整型,最高位是是符号位,计算机用补码表示负数。补码 = 原码取反加一。
例如:
1 | -1 : 11111111 |
1 | func main() { |
编译失败:constant 128 overflows int8
-128 和 a 都是常量,在编译时求值,-128 / a = 128,两个常量相除,结果也是一个常量,常量类型转换时不允许溢出,因而编译失败。
1 | func main() { |
1 err
:=
表示声明并赋值,=
表示仅赋值。
变量的作用域是大括号,因此在第一个 if 语句 if err == nil
内部重新声明且赋值了与外部变量同名的局部变量 err。对该局部变量的赋值不会影响到外部的 err。因此第二个 if 语句 if err != nil
不成立。所以只打印了 1 err
。
1 | type T struct{} |
132
defer 延迟调用时,需要保存函数指针和参数,因此链式调用的情况下,除了最后一个函数/方法外的函数/方法都会在调用时直接执行。也就是说 t.f(1)
直接执行,然后执行 fmt.Print(3)
,最后函数返回时再执行 .f(2)
,因此输出是 132。
1 | func f(n int) { |
1
打印 1 而不是 101。defer 语句执行时,会将需要延迟调用的函数和参数保存起来,也就是说,执行到 defer 时,参数 n(此时等于1) 已经被保存了。因此后面对 n 的改动并不会影响延迟函数调用的结果。
1 | func main() { |
101
匿名函数没有通过传参的方式将 n 传入,因此匿名函数内的 n 和函数外部的 n 是同一个,延迟执行时,已经被改变为 101。
1 | func main() { |
1 | 101 |
先打印 101,再打印 1。defer 的作用域是函数,而不是代码块,因此 if 语句退出时,defer 不会执行,而是等 101 打印后,整个函数返回时,才会执行。
对于无缓冲的 channel,发送方将阻塞该信道,直到接收方从该信道接收到数据为止,而接收方也将阻塞该信道,直到发送方将数据发送到该信道中为止。
对于有缓存的 channel,发送方在没有空插槽(缓冲区使用完)的情况下阻塞,而接收方在信道为空的情况下阻塞。
例如:
1 | func main() { |
1 | func main() { |
协程泄露是指协程创建后,长时间得不到释放,并且还在不断地创建新的协程,最终导致内存耗尽,程序崩溃。常见的导致协程泄露的场景有以下几种:
这个例子中,每执行一次 query,则启动1000个协程向信道 ch 发送数字 0,但只接收了一次,导致 999 个协程被阻塞,不能退出。
1 | func query() int { |
那同样的,如果启动 1000 个协程接收信道的信息,但信道并不会发送那么多次的信息,也会导致接收协程被阻塞,不能退出。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协程在执行过程中,由于竞争资源或者由于彼此通信而造成阻塞,这种情况下,也会导致协程被阻塞,不能退出。
这个例子中,为了避免网络等问题,采用了无限重试的方式,发送 HTTP 请求,直到获取到数据。那如果 HTTP 服务宕机,永远不可达,导致协程不能退出,发生泄漏。
1 | func request(url string, wg *sync.WaitGroup) { |
The GOMAXPROCS variable limits the number of operating system threads that can execute user-level Go code simultaneously. There is no limit to the number of threads that can be blocked in system calls on behalf of Go code; those do not count against the GOMAXPROCS limit.
可以使用环境变量 GOMAXPROCS
或 runtime.GOMAXPROCS(num int)
设置,例如:
1 | runtime.GOMAXPROCS(1) // 限制同时执行Go代码的操作系统线程数为 1 |
从官方文档的解释可以看到,GOMAXPROCS
限制的是同时执行用户态 Go 代码的操作系统线程的数量,但是对于被系统调用阻塞的线程数量是没有限制的。GOMAXPROCS
的默认值等于 CPU 的逻辑核数,同一时间,一个核只能绑定一个线程,然后运行被调度的协程。因此对于 CPU 密集型的任务,若该值过大,例如设置为 CPU 逻辑核数的 2 倍,会增加线程切换的开销,降低性能。对于 I/O 密集型应用,适当地调大该值,可以提高 I/O 吞吐率。